您的位置:首页> 赛事新闻> 详情
跑场马拉松,就会爱上这座城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杨鹏 大连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数据新闻团队胡菡芸 芮梦阳 格桑卓玛 森巴提·叶冉 指导教师:武文颖)

10月15日,国内历史最悠久的马拉松赛事之一的大连马拉松赛在阔别跑友 3 年后,将焕新归来、准时开跑。

近年来,城市马拉松赛事逐步成为体育产业的一支新生力量,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项运动中,国内马拉松经典赛事经常是“一签难求”,由此而衍生出来的体育经济也变得炙手可热。马拉松赛事的举办可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把一座城市的美丽热情、文明健康、文化经济以及组织效能集中展示出来,打造出一张新的城市名片。

日前,大连新闻传媒集团大连日报、大连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数据新闻团队联合发起《有生之年,要不要跑一次马拉松?》大型融媒体数据问卷调查活动,3 天回收了1210名热爱生活、热爱运动、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人士的有效问卷。其中,有马拉松参赛者,也有普通市民;有赛事工作人员,还有马拉松赛事志愿者。问卷调查结果明显显示,现在很多人对马拉松运 动都有很高的认识度,体现了全民健身理念的深入人心,也展示了现代人不断进取、勤奋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内涵。

不了解“大马”者就那么一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九成的受访者对今年大连马拉松赛的比赛项目设置非常了解,这些数据反映出大连马拉松赛在项目设置上非常丰富和全面,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同时,也反映出参与者对于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和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赛事设置

数据还显示,大部分参赛者知道今年“大马”为参赛者准备了许多“特别礼遇”。94.67%的受访者知道“可得到 大连马拉松赛历史上分量最重、国内罕 见的完赛纪念牌”,并且分别有 86.89% 和 80.67%的人了解“凭参赛号码布和 身份证,可享受部分景区不同程度的门票减免及购物优惠”和“ 精美伴手礼 ”。有 87%的受访者了解“比赛当天,为参赛选手免费开放地铁 1 号线、 2 号线及市内 900 号以内的公交车线 路,不限次数乘坐”。80.78%的受访者 还了解“多家酒店预留充足房源,并在比赛当天为入住的选手提供马拉松专属礼遇,包括提前开早餐,运动员摆渡车等服务,有需要的选手可在大马官网预 订等”。除此之外,还有 78.33%的人知道“提供完赛个性化影像服务,注入专属城市印记”。

这些数据表明,大连马拉松赛事的 组织者为参赛者提供的福利诸多且涵盖 了多个方面,周到又周全,且被参赛者所了解。

想被围观也想舒服看海

路线.jpg

在比赛路线的选择上,大多数受访者更偏爱于市区街道和沿海线路,占比分别为39.78%和46.10%。市区街道通常具有较好的道路条件和平坦的地形,为比赛提 供了便利,是许多参赛者偏爱的比赛路线,而且市区街道可以吸引许多市民前来 观看,可以吸引新的人群参与进来,有利于拓宽参与度和提高知名度;沿海线路可以提供优美的海景和舒适的视觉感受,为参赛者带来宁静和放松的比赛氛围。两处比赛路线围观人群都会很多,有许多观众加油,为参赛者提供支持和鼓励,场内场外的互动性也能得到充分体现。

相比之下,选择地点不重要的人数较少,仅占比10.78%,而选择山地/乡村的受 访者只占了1.78%。

有生之年要跑一次马拉松

在对“不同身份人群”和“关于如何使马拉松比赛吸引更多人参与”进行交叉分析时 发现,倾向不同意见有差异。参赛者们选择“优化活动流程、提高组织效率”的人最多,占据81.3%,明显超过未跑过马拉松的人 (68.39%),这主要是因为参赛者经历过完整的马拉松赛事过程,对其流程设置和比赛环节有更深刻的感受。而未跑过马拉松比赛的人则更多地认为,需要“提高活动知名度和加强宣传力度”来提升赛事参与度,可见针对具体人群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提升赛事 参与度,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马拉松比赛中 来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年龄段与比赛关注点.jpg

在“如果没参加过马拉松,有生之年,会不会跑一次马拉松?”一题中,未参与过 马拉松的人群中,有超过六成的人表示将 会把马拉松纳入“一定要完成的系列”中, 有22.65%的人表示“有点想,还没下定决心”,可见随着马拉松赛事的不断增多与 日渐普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 中,享受跑步带来的快乐,体验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信心与力量。

有生之年.jpg

懒惰原来是运动的主要绊脚石

本次问卷中,还对每个人的运动习惯、 运动规律、运动原因和运动感受等方面进行 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受访者中有运动习惯的占比为91.98%,而没有运动习惯的占比为8.02%,这表明全民健身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大众对运动的渴望和需求不断提升。

运动的次数.jpg

有运动习惯的人中“每周运动3~5次”的人最 多,占比68.73%,这一趋势显示受访者中多 数人选择以每周较为固定的频率进行运动, 运动已经成为这部分人群的常态,成为生活 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运动感受.jpg

早晨和晚上都是人们喜欢运动的理想 时段。有资料显示,早晨运动可以帮助人们大脑保持清醒,充满活力,为一天的工作 做好准备;而晚上运动则可以释放一天的 压力,放松身心,提高睡眠质量。调查结果 显示,喜欢在早晨运动的比例为38.99%,喜欢晚上运动的比例为37.2%,而随时都可以运动的比例为15.99%。从这些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受访者更倾向于在早晨或晚上进行运动,城市人群工作压力大,选择一项运动有助于保持健康的身体和精力,同时也能为生活增添乐趣,甚至是拓宽社交空间的好选项。

本次调查中,还有 8.02%的人选择了 “不爱运动”,究其原因,因人而异。调查结 果显示,因懒惰而不爱运动的比例最高,达到46.45%,可见懒惰是导致不爱运动的最主要原因。

最后,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对跑马者作了一个简单画像:他们大多热爱运动,且更 倾向于每周进行 3~5 次的运动,喜欢在早 晨或晚上运动,大部分人有稳定运动伙伴或团队一起运动,他们更喜欢跑步、爬山、游泳等有一定训练难度和体力要求的运动 方式以及中国传统运动。

不爱运动的原因.jpg

健健康康和扩大朋友圈

运动正在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共同理念,而马拉松更是一项知名度高且备受喜爱的长跑赛 事。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参与马拉松的主要动因 在于挑战自我(89.44%)和为了更健康(86.44%),这 充分体现受调查者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视以及对运 动的热爱,另外有51%的受访者参与马拉松运动是 为了努力刷新个人最佳成绩,不断超越自我。

参赛目的.jpg

另外,马拉松赛事现场的独特氛围也是吸引许多人参与到马拉松中来的重要动因,占比达78%,想通过马拉松赛事结识新朋友的占比达45%,这表明马拉松不仅是竞技性的运动赛事,更是一个友好、自由、和谐的交流平台,赛场上是对手,赛场下交朋友。

达人让马拉松更出圈

调查显示,有90.67%的受访者选择了“微信、短 视频、赛事官网等社交平台”这一渠道,这表明网络 平台在传播跑马信息方面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已经成为现代人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获取消息的渠道.jpg

跑步达人和跑群里的朋友也是获取信息的重要 渠道。42.56%的受访者选择从跑步达人处了解信息,选择跑群里的朋友的受访者占比为53.44%,这表明这些“意见领袖”们在传播信息和提供建议方面具有 一定的作用。

从总体来看,对于马拉松比赛,参赛者首要关心的就是比赛路线与安全性(88.56%),其次是比赛的活动氛围(83.11%)。本次调查还针对“不同年龄段人 群”和“跑马最关注的方面是什么”进行了交叉分析,结果发现,30—49岁、50—65岁以上的群体相比29 岁以下的年轻群体更关心比赛路线安全性与医疗保障,年轻群体会更多地从互联网上获得马拉松赛事 的宣传信息,对赛事奖品和纪念品关注度相对更高, 对赛事推广和宣传性、赞助商更敏感。

最重要的装备是跑鞋

本次调查还关注了运动装备的选择。对于跑 步爱好者来说,装备选择非常重要,良好的装备可以提供更好的运动效果和舒适度。结果显示,跑友们最关注的是跑鞋,占比高达96.56%,其次T恤和短裤也有很高的占比。

 跑马装备.jpg

受访者基本信息:

本次问卷调查,男性受访者占比68.6%,女性受访者占比31.4%。受访者来自于全国20个省份,还有部分受访者来自国外,辽宁省受访者最多,超过了七成。

性别.jpg

本次调查中,35~39岁及40~44岁群体占比较高,分别达到受访者总人数的18.36%和17.27%,其次是24岁以下、30~34岁群体,占比分别为13.97%、13.47%,两者占比近似。由此可见,本次问卷的主要受访群体是中青年人,也说明这部分人群是一个注重身体健康、拥有较高的精力和体力并追求个人挑战和成就感的群体,马拉松比赛符合他们的需求。

年龄分布.jpg

受访者人群职业分布较为多样化,其中,公司职员占比最高,为36.69%,其次是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比为18.68%,学生占比13.64%。

职业.jpg

在学历方面,本科/大专学历的人群占比最高,超过七成的比例,硕博群体相加比例超过17%。马拉松运动更吸引“高学历群体”,这部分人群更能认识到马拉松比赛对于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同时也具备足够的能力来参与这项挑战。

学历.jpg

在收入方面,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月收入为5001~8000元的人群参与度最高(26.12%),而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群体参与意愿呈现逐渐下降的现象。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有62.48%的受访者曾以参赛者身份参加过马拉松赛事,1.24%的受访者以工作人员身份参与赛事,而有2.07%的受访者表示曾担任过马拉松赛事的志愿者。另外,本次调查结果显示74.38%的受访者是马拉松爱好者。由此可见,马拉松赛事吸引了大量的参与者,同时也受到群众的广泛喜爱。